 |
 |
刘勰 |
发布时间:2009/7/20 |
|
刘勰(466?~520?),宇彦和,山东莒县人,曾寄居江苏镇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生活于南朝齐梁间。他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他精通儒学和佛学,在文学方面有卓越的见解。不仅超过了前人,同时也对后期的文学特别是批评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论据。当他写《文心雕龙》这一巨著时不过三十多岁。《文心雕龙》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艺苑之秘宝”。 …… |
 |
诸葛亮 |
发布时间:2009/7/20 |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 |
 |
孔融 |
发布时间:2009/7/20 |
|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少聪慧好学。大将军何进举为高第,为侍御史,官至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学校。献帝迁许,徵将作大匠,迁少府,反对恢复肉刑。时曹操秉政,因年饥禁制酒,融上书争之,语多侮慢,遂被免官。岁余,复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当着孙权使的面,讪谤曹操,终于被杀,妻子皆被诛。所作文字,简洁犀利,多讥嘲之辞,后人将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 |
 |
匡衡 |
发布时间:2009/7/20 |
|
匡衡(生卒待考),字稚圭,西汉经学家。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驺县羊下村(今属邹县城关区)。 匡衡出身于农家,非常贫穷,但他自幼好学,不为家贫所误。匡衡年少时,经常给人家当短工而不取报酬,只以借主人的书看作为交换条件。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聪颖好学,精力旺盛,他非常喜欢探讨诗句的含义。众…… |
 |
孟子 |
发布时间:2009/7/20 |
|
孟子(约前 372 ~ 前 289 )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 |
 |
孙膑 |
发布时间:2009/7/20 |
|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 |
|
共个17记录 2/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