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东各地民间匠人的行业神崇拜在建国以前颇为流行。 木匠、瓦匠、石匠尊鲁班为始祖爷,每年于农历五月初七日聚会纪念。“掌尺的”(或称“把头”)酹酒率众叩拜,然后各人把一件工具放在神主牌前,焚化黄表纸,俗信纸灰落在谁的工具上,就是祖师爷向谁“赐巧”。 缝纫(俗称“裁缝”)、纺织、刺绣工人以黄帝、嫘祖为开山始祖,每年于农历九月十六日黄帝生日时,设供品、焚香纸祭奠。到时候,每人拿出一件得意作品赛艺,大家公认为头名的,各各向之赠送“彩头”…… |
|
民俗风情
1、节日
境内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辞灶节等等传统节日。
2、礼仪
境内属齐鲁之邦,对各种礼节一向重视。清末民初通行叩拜礼(又叫跪拜礼),即先作一揖为拜,双膝着地弯腰前屈,以头触地为叩。一般行礼为一拜三叩,大礼三拜九叩,常在百姓见官、祭祀及庆吊仪式中行大礼(至80年代,在农村丧葬仪式中仍行大礼)。晚辈见长者,请安时行右膝跪地侧身礼节,称“打千”。…… |
|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东、西两派。东部沿海一带的为东派,东派的舞蹈动作融汇了武术风格,特点是歌舞并重,场面欢快热烈,舞蹈队形巧妙多变,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西部瓦戈庄、刘家庄一带的为西派,西派的特点是以唱为主的妩媚多姿、轻灵柔顺的歌舞小段,动作细腻流畅、诙谐幽默。 即墨秧歌的整体…… |
|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 |
|
提到山东的民俗风情,就不得不提山东人“喝酒”的习俗。来山东,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要来上一口,“不会,也要少喝…… |
|
共个17记录 3/3页 首页 上一页 末页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