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人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山东旅游提速动力来自创新 |
|
|
|
|
|
 |
|
|
|
|
 |
山东旅游提速动力来自创新 |
2009/8/24 |
|
山东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2008年度山东旅游产业创新奖颁奖仪式不久前在济南举行。旅游创新奖是山东省在建设旅游强省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引智工程,目的是充分发挥山东省的文化和科技优势,集聚行业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智力资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虽然面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山东旅游总收入依然突破2000亿元,增长21%,旅游产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实现了新的跨越。 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山东旅游就开始迅猛发展,到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6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22%。旅游竞争力明显提升。 总结山东旅游的成功经验,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创新!发展和创新,是山东旅游产业发展应对外部竞争和内部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旅游创新观念先行 2008年沂水县7家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游客占整个临沂市游客量的60%以上;实现门票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6.7%;旅游总收入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25%,占到GDP的13.4%。今年前4个月,沂水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均比2008年同期实现两位数的增幅。 熟悉沂水的人都清楚,沂水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然而靠着旅游创意和产品包装,地下大峡谷和荧光湖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景区被推向市场后,迅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被冠以“沂水现象”的沂水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山东突破传统资源观的典型案例。 资源虽不丰富,旅游却红红火火。在山东,类似的情况还在冠县和庆云县发生。这些案例成为山东创新发展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产业观和资源观的典型。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认为,科学发展旅游业,必须观念创新。首先,这些县形成了对旅游产业的新认识,市县党委与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拉动内需增长的动力产业来定位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决策氛围。二是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坚决破除那种没有资源就不能够发展旅游的观念。应该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创意水平,应对市场需求,形成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的产品。 面对新形势,山东始终让创新的观念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观念变革推动消费上水平、上台阶。 实践创新取得突破 5月15日,南山旅游集团和青岛城投集团挂牌成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山东有4家大型旅游集团面世。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山东省旅游局的“三个一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山东省旅游局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引导各级旅游行政主体,创新旅游实践,逐渐形成新思路、培育新业态、实现新突破。 山东按照“重组一批旅游企业、转型一批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企业”的做法,在旅游六要素的各个领域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并开发一批大项目,借此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据了解,目前全省“三个一批”企业已经达到203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旅游企业小、弱、散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变。 在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建设中,从2007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的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的“五级联创”工程,迅速提高了区域旅游竞争力。一年内,山东有13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优秀旅游城市集群,加快了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发育与完善。 2009年山东开始重视旅游强县、强乡镇以及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利用“五级联创”加快山东乡村旅游的发展。 山东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出资比例,即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局补贴三分之一、地方出资三分之一的方式,充分发挥省级旅游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真正把旅游产品按照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整合起来并与全国大旅行社合作,连线、连片推介营销,使分散的旅游产品得到了合理的优化组合。在全国创造性地推出“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使山东旅游形象宣传和推介能力大为提高。 产品创新打造品牌 旅游产业的创新方面,山东有两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月底结束的山东首次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不仅为山东旅游贡献了上百条精品线路,而且让山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展现。 与线路设计大赛注重全社会参与的广泛性相比,山东旅游产业创新奖则注重参赛作品的深度和影响力。据介绍,旅游产业创新奖力争通过该奖项的设立和评选,产生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项目、具有独创性的旅游产品及营销策划和对全省旅游业发展有巨大推动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除了旅游产业创新的大手笔,山东还围绕国际旅游发展的最新要求和旅游消费的时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由观光为主体的单一产品结构向观光与休闲并重、以度假为拉动的复合产品体系的跨越,推动旅游新业态发展。一是集中打造和推广“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二是聘请专家编制完成了《半岛葡萄酒旅游规划》、《温泉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新产品规划;三是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提倡和鼓励旅游度假区发展;四是系统提出了开发具有山东特色的“逍遥游”产品体系计划和设想,并在潍坊等市试点。 体制创新机制搞活 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并且适度超前的管理体制,提供松紧适度的体制空间,放大其对产业发展的正面影响,降低负面影响,推动旅游生产力持续发展,是化解矛盾、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山东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经营主体的市场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形式,推广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建立新的运营机制。如临沂市整合原来分散于4个县的大蒙山旅游资源,成立蒙山旅游企业集团,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总资产达到5亿元,理顺了区域关系,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山东根据旅游经济的空间性、协作性突出的特点,建立新的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国际合作中,山东与韩国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在省内,从半岛城市群八城市一杆旗到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协作体,形成区域互动机制;淄博等四市实现区域一卡通,实现实质性的惠民合作。 山东还通过市场手段,以利益为纽带,促进投入的多元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技术体系创新优化环境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是速度和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角逐。为此,山东推动旅游信息化带动旅游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整合传统营销资源,开展立体化营销。开发山东省旅游电子商务交流平台,在全国首批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此外,还大力推进惠民旅游一卡通建设,方便游客、惠及大众。 近年来,山东以旅游为突破口,打造优质、优美、优秀的旅游环境。山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符合旅游产业现实的政策法规,为旅游投资者提供更多优惠。在修订出台《山东旅游条例》的基础上,面对金融危机,及时出台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八项优惠政策,为减轻企业负担提供具体而实惠的支持。同时,通过先后出台《山东省旅游强乡镇标准》等多项地方旅游标准以及在全国率先把高速公路服务区纳入旅游服务的范围,山东以制定标准、推广标准为抓手,引导产业发展,营造运行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旅游产业创新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创新的事业饱含着汗水和喜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山东旅游业,就像高速行进中的列车,实现一个目标后,又开始了下一个梦想的追寻——— 到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要达到3.5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要达到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800亿元。到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要达到5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要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使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三大市场更加繁荣,建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