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当地气温: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部分景区早晚温差大,气温较内地略低,且很多地区海拔较高,紫外线照射强。所以,游客最好随身带上长袖外衣或厚毛衣和阳伞、阳帽、墨镜等防晒用品。 2.景点路程:在丝绸之路旅行,因行程较长、景点分散、单调、坐车时间长、火车上的时间长,请准备好食物、扑克等。另外,新疆幅员辽阔,一双舒适、合脚、便于行走的鞋也尤为重要。 3.药品防备:丝路行程较长,气候差别过大,旅游者一时难以适应,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症状,旅游者应携带有关药物:创可帖、感冒药、肠胃药等。同时配备些清热、解渴、滋润的药物。 4.比较重要的小物品:防晒油、唇膏(防高原紫外线)。
二、当地习俗
歌,有的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花儿”。山歌是天水民歌中较有特色的歌种之一,在各县、区都有丰富的山歌“花儿”流行。天水地区的山歌主要归属于陇中花儿和介乎洮岷花儿之间两种类型。陇中花儿,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麦积、清水一带流行的山歌为主,歌词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较自由,歌词即兴创作为多,一曲多词较为普遍。流行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花儿,有些曲调在旋律的韵味上既接近临夏花儿,又受到了周边邻近汉民族习俗的影响,比较独特。天水山歌曲调或高亢、凄婉,或悠长、缠绵,或抒情、优美,没有器乐伴奏。内容除大量的情歌外,还有不少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情感。 民谣在陇南各县极为流行,也非常丰富。天水民谣自有其特殊性和地域性。民谣有生活类、生产类、交往类等几种类型,千百年来,民谣深深渗透在天水人的红白喜事、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之中,是天水民间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天水民谣最有特色的是酒歌,酒歌一般在行酒令的过程中吟唱。目前全国流行的酒令有300多种,天水比较流行的有10多种。在酒桌边,可以一两人边唱边行酒令,也可以多人同吟唱行酒令,气氛非常热烈。天水酒歌少则数句、十来句,多则上百句,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是酒文化乃至餐饮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饮食文化
敦煌主要风味小吃有敦煌酿皮子、黄面、手式臊子面、炸油糕等。 敦煌酿皮子 有的黄亮滑爽,有的洁白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其味辣凉,柔韧爽口,食用方便,味美价廉,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快餐。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工艺极易掌握。方法是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入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粉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成料了。在水滚沸后,将面浆舀入一个铁皮圆盘中涂匀,放入开水中蒸煮一分钟,便成了酿皮子。然后将圆形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酱油和香醋便可食用。
敦煌黄面 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只见拉面师傅双手舞动着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时而抻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象变戏法一样,将一团足有七、八斤重的面团拉成一把细粉丝样的面条。下锅煮熟了的黄面丝色黄晶亮,可乘热拌菜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令您食欲大增。
手工臊子面 敦煌的手工臊子面远近闻名,它切面讲究,拌汤鲜美,配料新鲜,色、香、味独特,使当地人百吃不厌。它的每道工序都很讲究,面可擀得薄如纸张,切面可达细如绳线,臊子汤可荤可素、可辣可酸,配料全是本地特产,每家都会做,尤在过年过节或家有贵客时更为上等饭菜。 炸油糕 在油面中包入冰糖、白糖、玫瑰香精、核桃仁、芝麻等加工成小圆饼。然后在油锅中煎炸后即可食,吃起来香甜酥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