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民俗之特色
 邹城民间阴阳板
 泰山民俗之压枝
 老济南的俗话儿
 杨家埠木版年画
 青岛称谓有特色
 蓬莱大杆吹奏乐
 特色民居海草房
 七月三十放河灯
 胶州秧歌扭断腰
  
 刘墉
 蒲松龄
 戚继光
 辛弃疾
 李清照
 贾思勰
 刘勰
 诸葛亮
 孔融
 匡衡
 
蒲松龄 发布时间:2009/7/20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版权所有:济南信泰旅行社 © 2009 www.jnr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责任!
  山东省济南市纬五路75号泉景·恒基商务写字楼211室 250021
  0086-531-69909111、69909222、69909333 0086-531-87908797 xintailvyou@163.com
  旅游经营许可证号:L-SD-GN01178 鲁ICP备09067430号
  技术支持:学达互动技术支持 欢迎各优秀网站与我们交换链接 QQ:86348285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等事件发生,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妥善处理。